一、 點支式
玻璃幕墻的現狀
開放與交流、舒適與自然已成為歐洲
公共建筑的發展趨勢,點支 式玻璃幕墻的特點是順應了這一趨勢,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建筑上。
點支式玻璃幕墻進入中國建筑業的歷史不長,在歐洲已近30年的歷史。它是隨著玻璃制造業、
金屬結構的加工技術、
密封材料的發展而產生的現代
建筑技術。這一體系的最大特點是最大限度的表現了玻璃的通透性,最充分地顯示
金屬材料的結構魅力。它可以按照不同的建筑空間形態,設計出獨特的結構支撐體系,所以這種體系可以適應不同建筑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建筑語言。
點支式玻璃幕墻是將玻璃的
固定方式由傳統的框接(明框或隱 框)變為采用金屬栓駁接。一般每塊玻璃只需四個固定點,由不同形式的金屬受力支撐體系固定金屬栓。玻璃可以是單層或是
中空的
鋼化玻璃,必須先
鉆孔再鋼化;金屬栓駁栓一般采用
不銹鋼,與玻璃固定有多種方式,必須考慮到裝配的
精度,駁接
螺栓通常采用球狀
鉸接螺栓,可在±10°范圍內轉動。當玻璃在承受風載產生
撓度時,球鉸對玻璃的約束力就會降低,可以大大減少連接處的附加彎距。根據氣候需要還可以做成"熱斷橋"的
節點;金屬支撐結構體系是按照建筑師的要求,根據不同的高度和跨度,可以是
桁架式的,也可以是
拉索式的,千變萬化。由于它的材料加工、安裝特點,使得它具有很強的現代工業技術表現力,也使建筑工程的精度達到限機械加工的水平。由于它的高技術特點及制造加工難度,雖然這項技術在國外已很成熟,在國內的采用還是近幾年的事。在一些重要工程中,均由國外設計、加工、制造和安裝的(如上海歌劇院),而且造價很高,一般在1500美元/m2以上。隨著國內建筑業的繁榮發展,點支式玻璃
幕墻技術已受到國內建筑業的關注,一些企業已經較為全面地掌握了這一體系的設計技術、加工技術和安裝技術,并已在國內有了一些工程實例。其實,就單項材料的加工制作技術而言,國內的水平并不低,就
玻璃行業來說,玻璃原片的質量與國外名牌產品已沒有多大差別;點式幕墻體系的機械加工以及爪件的精密
鑄造也已達到較高水平,難度較大的還是玻璃的鉆孔合成以及中空合成的質量控制。目前國內企業已有從國外進口專
門的加工
設備,解決這一關鍵質量問題。實際上國內目前的應用水平來說,最難逾越的問題還是設計技術,因為這種體系是一種"量體裁衣"的結構方式,每件產品都可能有不同的支撐體系,這才是
點式玻璃幕墻能否達到完美的"工業技術"表現力的真諦所在,也是點支式玻璃能否產生無窮魅力的關鍵。
二、 點支式玻璃幕墻的舒適與節能
點支式玻璃幕墻技術雖然國內部分企業已經或正在掌握這門技 術,但對于幕墻技術隨之產生的其他技術和相關領域還沒有研究或者說還沒有深入研究,更沒有實踐經驗。實際上點支式玻璃幕墻體系相關技術的研究,在國外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通常點支式玻璃幕墻體系采用的都是大面積透明玻璃,只有透明才能使人們無論從室內還是室外都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幕墻的支撐體系,才能讓人們感受它的魅力。然而普通透明玻璃的光線穿透率最大,最容易吸收室外熱量,也就是說,采用這種體系的建筑必須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節能控制。
玻璃幕墻的
保溫熱工性能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指 標就是
傳導系數和遮擋系數(
遮陽系數)。一般來說,
傳熱系數受構造和材料厚度的控制,遮擋系系數則受到玻璃本身特性的控制,比如,采用絲網印刷圖案的玻璃、
著色玻璃、鍍膜上下班2、固定
遮陽構件、百葉、室內
窗簾、室
外遮陽等等。
采用
鍍膜玻璃、著色玻璃以及印刷圖案等方法,都能達到遮擋太 陽
輻射和室外光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論春夏秋冬,將室外能量一概拒之窗外。其實在冬季,人們需要陽光的熱量,盡可能使室外能量傳入室內。在早晨、傍晚或陰天的時候,人們需要室外光線盡可能傳入室內。盡管在
建筑材料研究者的一再努力下,對于玻璃的選擇有所進展,但既能透過自然光又能避免
熱損失的理想材料還是難以找到。
透明玻璃加遮陽體系是合理解決節能和有效利用日光能源的理 想途徑。也就是說,由遮陽體系為幕墻提供遮擋系數,在需要陽光的時候收起遮陽裝置,使在建筑內部的人能夠享受陽光。根據法國Eletric de france 對此類建筑的研究,對一座具有32%直接受光面的建筑物,從太陽所獲得的熱量,占其所吸收各種熱量總和的28%左右。而采用遮陽裝置對于緩解太陽負荷十分有效。簡單地說,內遮陽系統可減少這種
熱負荷的50%左右,而外遮陽系統可減少這種熱負荷的75%左右,可以看出外遮陽比內遮陽有效得多。這是由于內遮陽在玻璃窗內所引起溫室效應,不可避免的使室內熱量積聚,而外遮陽則不受這種效應的制約,因此歐洲建筑界的認識,已經把外遮陽系統作為一種活躍的立面元素,加以利用,甚至稱之為雙層立面形式。一層是建筑物體本身的立面,另一層則是動態的遮陽狀態的立面形式。這種具有"動感"的建筑物形象不是因為
建筑立面的時尚需要,而是現代技術解決人類對
建筑節能和享受自然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現代建筑形態。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