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ALwindoor.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設計靈感:中華書簡的現代轉譯
中國館的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古代的竹簡,設計巧妙融合了竹子、漢字和書卷等文化符號,將古老的竹簡與現代信息時代的發展相結合。
館的外立面以五種書法字體(金、篆、隸、行、楷)鐫刻著119句中國歷代詩詞名篇,涵蓋《詩經》、《楚辭》等經典著作。
這些文字不僅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傳遞著“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思想。
竹簡幕墻: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
竹簡幕墻是中國館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竹子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是一種可再生建筑材料,具有生長周期短、易降解、傳熱系數低等優點。
中國館采用竹簡墻體,并在外側設計了間距約1.2米的78組格柵柱廊,如同竹簾一般,營造東方園林的意境。這種設計不僅豐富了空間體驗,還能起到一定的隔熱、降噪作用。
項目團隊將書法藝術呈現在竹簡外墻上,參數化設計技術確保了每片竹簡的弧度誤差控制在0.1毫米級,既確保了藝術性,又增強了結構穩定性(詞條“穩定性”由行業大百科提供)。
陽光板屋面:自然采光的藝術與科學
中國館的屋面采用270多塊輕透陽光板,具有一定的柔性。這些陽光板不僅增加了自然光引入,減少照明能耗,還貼合了中國館曲面屋頂的效果。
為了保證防水、抗風等安全性能,設計團隊進行了多次加壓淋水試驗,并在屋面下方增設排水(詞條“排水”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溝,通過檁條高差將水“倒出”室外,實現了疏堵結合的效果。
這種設計使中國館成為一件“活的科技藝術品”,通過自然采光減少照明能耗,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共生。
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理念
中國館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都堅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的原則。建筑主體采用竹材與鋼結構結合,選用新型低碳固碳竹質產品。
館本身是一件“活的科技藝術品”。其主體結構采用竹材與鋼結構結合,看似古樸的竹簡外立面,實則運用了國內自主研發的新型低碳固碳竹材。這種材料比傳統建材減少30%碳排放,還能像植物一樣持續吸收二氧化碳。
考慮到后期拆除的便利性,中國館采用了裝配式可逆化建造設計,重要構件材料在國內采購生產,分批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裝配式安裝。這種建造方式采用全螺栓連接,而不是傳統的焊接,可以減少施工產生的廢棄物。
建造智慧:中國速度與質量的完美結合
從2024年2月開工,到2025年3月底完成全部施工任務,中國館率先通過各項許可驗收,建出了“中國速度”、展現了“中國質量”。
建筑主體鋼結構構件超3700件,多處不同曲度的彎扭構件和復雜節點帶來挑戰。項目團隊應用三維掃描技術,提前核查構件尺寸,將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
中國建研院還原創研發了中國館智慧建造管理平臺,實現建筑材料從生產加工、運輸、裝配式組裝,直至最后拆除的全過程動態管理。